新疆天匯發電有限責任公司:
你公司《關于申請〈中新建電力兵準園區6×66萬千瓦煤電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批復的請示》(天匯發電〔2025〕4號)收悉。經研究,批復如下。
一、該項目位于兵團準東產業園區將軍廟片區,新建6×66萬千瓦高效超超臨界抽凝式間接空冷深度調峰燃煤發電機組,配六臺2230噸/小時高效超超臨界一次中間再熱直流爐,同步建設煙氣脫硫、脫硝和除塵系統。配套建設供排水系統、燃煤儲運系統、除灰渣系統、制氫系統、750千伏升壓站及配電裝置、廢水處理及回用系統等公用、輔助、貯運及環保工程。工程總投資173.1億元,其中環保投資223364萬元,占總投資的12.9%。
二、該項目位于國家支持建設的“三基地一通道”能源化工基地范圍內。項目建設符合國家“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產業結構調整及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符合《火電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原則》,符合兵團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兵團“十四五”新增煤電項目優選結果的通知》(兵發改能源發〔2024〕243號)要求。兵團發展改革委出具了《關于中新建電力兵準園區6×66萬千瓦煤電項目核準的批復》(兵發改能源發〔2025〕112號)。
項目實施后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不利影響,須嚴格落實各項污染防治措施和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制定并實施嚴格的環境管理制度和環境監控計劃,建立及時有效的應急響應與聯動機制。綜合考慮,我局原則同意你公司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所列建設項目的規模、工藝、地點和環境保護對策措施。
三、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中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美麗兵團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相關要求,樹立生態保護和環境質量改善理念,在設計、建設和運行中,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采用國內外成熟可靠、技術先進、環境友好的工藝技術方案,選用優質裝備和原材料,強化各裝置節能降耗和減污降碳措施,減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落實清潔運輸管理要求。煤炭采用封閉式曲線輸送帶運輸進廠,其他物料采用新能源或國六排放標準車輛(優先采用新能源)運輸;廠內非道路移動機械優先采用新能源,無對應產品的滿足國四及以上排放標準。嚴格按照《重點行業移動源監管與核查技術指南》要求,建設覆蓋所有運輸車輛進出企業廠區出入口的門禁及視頻監控系統,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規范建立非道路移動機械、進出廠及廠內運輸車輛基本信息電子臺賬,實施信息自動記錄,實時保存、更新和上傳。
(三)嚴格落實各項大氣污染防治措施。鍋爐煙氣采用低氮燃燒技術和SCR脫硝工藝,以尿素為脫硝還原劑,設置精準噴氨系統,脫硝效率不低于84%;采用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工藝,不設置煙氣換熱器(GGH)和煙氣旁路,脫硫效率不低于98.4%;采用配高頻電源供電的低低溫高效雙室五電場靜電除塵器,綜合除塵效率不低于99.961%;除塵、脫硫、脫硝對汞協同去除效率不低于70%。處理后煙氣通過210米高煙囪排放。嚴格落實燃煤電廠超低排放要求,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均不高于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限值;汞及其化合物排放執行《燃煤電廠煙氣汞污染物排放標準》(DB65/T3909-2016)相應限值要求;林格曼黑度排放執行《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表1相應限值要求;煙氣治理工程的設計建設應符合《燃煤電廠超低排放煙氣治理工程技術規范》(HJ 2053-2018),脫硝系統氨逃逸控制在2.5mg/m3以下。
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前提下,采取密閉、封閉等有效治理措施控制物料輸送、物料儲存、制備過程的無組織排放。
產塵點按照“應收盡收”原則合理配置廢氣收集設施,優化收集風量。轉運站、碎煤機室、煤倉間等產塵點粉塵采用燒結板除塵器處理后排放;石灰石倉、灰庫粉塵采用布袋除塵器處理后排放。粉塵排放執行《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表2新污染源大氣污染物二級排放限值要求。
建設全封閉條形煤場及封閉式輸煤棧橋,煤場配置自動噴淋裝置;煤炭等塊狀物料廠內采用帶式輸送機封閉輸送,碎煤機、磨煤機等制煤系統采用密閉裝置;各轉運站、碎煤機室皮帶導料槽內及原煤斗落料口處設置微霧抑塵裝置;石灰石倉、石子煤倉、灰庫、脫硫石膏庫、渣倉等均采用封閉式料倉;粉煤灰等粉狀物料采用氣力輸送設備、專用罐車密閉輸送;尿素溶液采用儲罐密閉儲存。配備自動感應式高壓清洗裝置,對運輸車輛的車輪、底盤、車身進行沖洗;廠區及周邊道路全部硬化,及時清掃、定期灑水。廠界無組織污染物排放執行《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及《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4554-93)相應限值要求。
項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分別不得超過1575.94噸/年、2333.01噸/年和367.05噸/年。
加強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從源頭防控、過程控制、末端治理、回收利用等方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制定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和碳排放管理制度。預留二氧化碳捕集(CCUS)接口,積極拓展二氧化碳收集利用途徑,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四)嚴格落實各項水污染防治措施。生產、生活用水采用將軍廟二期水庫地表水。強化節水措施,按照“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一水多用”原則建設給排水、污水處理及回用系統,強化水資源的梯級、循環使用要求,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脫硫廢水經“中和調節+絮凝沉淀”工藝預處理后,優先回用于干灰拌濕,未回用部分采用“高溫旁路煙道蒸干”處理,實現脫硫廢水不外排。含煤廢水經煤水處理系統處理后回用于輸煤系統、除塵用水等;輔機循環排污水、鍋爐補給水處理系統排污水等其他生產廢水,經工業廢水處理站處理后回用;生活污水經處理后回用。全廠生產廢水、生活污水全部回用于生產,不外排,回用水水質執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業用水水質》(GB19923-2024)中的相應用水標準限值。鍋爐啟動和大修產生的酸洗廢水委托酸洗公司處理。
(五)落實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按照源頭防控、分區防治、污染監控、應急響應的原則進行地下水污染防治。嚴格按照《地下水污染源防滲技術指南(試行)》要求,采取分區防滲措施,對廠區廢水處理設施及管網、酸洗廢水池、應急事故池、事故油池和危險廢物貯存庫等區域進行重點防滲。加強防滲設施的日常維護,對出現損壞的防滲設施應及時修復和加固,確保防滲設施牢固安全。
加強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建立完善的土壤和地下水監測制度。根據污染源分布和地下水徑流方向,合理設置監控井和土壤監測點,確保及時發現廠區滲漏情況并采取補救措施,減少對土壤和地下水的不利環境影響。
(六)強化各項環境風險防范措施,有效防范環境風險。加強危險品儲運和使用管理,按規范設置報警、緊急切斷及緊急停車系統,建立環境風險事故三級防控體系。裝置設施之間保持足夠防火間距和安全衛生防護距離;生產裝置區安裝可燃氣體濃度檢測報警裝置;制氫裝置區設置氣體泄漏報警裝置,氫氣輸送管道設置事故應急切斷閥。750千伏變電站設置足夠容積的事故油池收集廢變壓器油。廠內設置足夠容積的事故水池,收集事故水送廠區工業廢水處理站妥善處理。
按規定開展脫硫脫硝、粉塵治理、污水處理等環保設備設施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和隱患排查治理,落實安全生產各項責任措施。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定期開展環境風險應急培訓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有效防控環境風險。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減輕或消除對大氣、土壤、地下水環境的污染。
(七)嚴格落實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對固體廢物進行分類收集、處理和處置,確保不造成二次污染。除灰渣系統采用灰渣分除、干灰貯存方式。廢脫硝催化劑、廢變壓器油、廢鉛蓄電池、廢礦物油、廢油桶等危險廢物交有資質的危險廢物經營單位處置。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管理辦法》,強化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的環境保護措施,有效防范突發環境事件。按照《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7-2023)建設和管理危險廢物貯存庫。
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石子煤等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優先綜合利用,綜合利用不暢時,運往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黑山固體廢物綜合處理處置場和準東開發區中部固廢綜合處理場分區貯存。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貯存和處置須嚴格執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20)要求。
(八)嚴格落實聲環境保護措施。優化廠區平面布置,優先選用低噪聲設備,采取消聲、隔聲、減振等措施有效控制噪聲污染,加強廠區內固定設備、運輸工具、貨物裝卸等噪聲源管理,確保廠界噪聲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2008)中3類標準。
(九)嚴格落實工頻電場、工頻磁場污染防治措施。合理布局變電站,變電站廠房外懸掛設立警示和防護指示標志及環保標志;加強電磁水平監測。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場強度滿足《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相關限值要求。
(十)嚴格落實各項污染源和生態環境監測計劃。建立污染源臺賬制度,按照《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總則》(HJ819-2017)及《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火力發電及鍋爐》(HJ820-2017)相關要求,制定廢水、廢氣污染物排放及廠界環境噪聲自行監測方案并開展監測,保存原始監測記錄,定期向公眾公布污染物排放監測結果。
按照《關于做好重點單位自動監控安裝聯網相關工作的通知》(環辦執法函〔2021〕484號)規定,在煙氣排放口安裝煙氣排放連續在線監測系統(CEMS),煙氣連續監測現場端系統中一次儀表數據不允許經工控機處理后再發送至數采儀,須直接采集傳輸至生態環境部門監控平臺;安裝分布式控制系統(DCS),接入鍋爐生產及煙氣污染治理設施主要參數;煤場、石灰石倉、灰庫、渣倉、脫硫石膏庫、CEMS站房內及采樣平臺等重點環節安裝高清視頻監控設施。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過程監控和視頻監控設施均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并驗收。
(十一)加強施工期環境保護,落實防沙治沙措施,防止施工廢水、揚塵、噪聲污染、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
(十二)完善企業各項環境管理制度,加強環境管理。在項目施工和運營過程中,主動發布企業環境保護信息,并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建立暢通的公眾參與渠道,加強宣傳與溝通工作,及時解決公眾反映的環境問題,滿足公眾合理的環境保護訴求。
四、項目建設必須嚴格執行配套的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施工招標文件和施工合同應明確環保條款和責任,認真落實施工期環境保護工作。按規定程序開展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準后,該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生產工藝和環境保護措施發生重大變動,且可能導致環境影響顯著變化(特別是不利環境影響加重)的,應當重新報批該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
五、在項目發生實際排污行為前,按照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認真梳理并確認各項環境保護措施落實后,依法申領排污許可證。
六、第六師五家渠市生態環境局要切實承擔事中事后監管主要責任,按照《關于進一步完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及竣工環境保護自主驗收監管工作機制的意見》(環執法〔2021〕70號)要求,加強對該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及自主驗收監管。你公司應在收到本批復后20個工作日內,將批準后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送第六師五家渠市生態環境局,按規定接受生態環境部門監督檢查。
兵團生態環境局
2025年4月21日